沿著平展的邢界公路
迎著和暖的春風
記者慕名找到了位于伯延鎮(zhèn)莊晏村的
善釘馬掌的老手藝人
張二流的家中
這是一個祖孫三代人釘馬掌的家庭
年齡最大的張二流69歲
兒子張宏偉48歲
孫子張鑫秋24歲
靠著祖孫三代的接力
釘馬掌這項古老技藝被傳承了下來
走進張二流老人的家中,燒鐵的大火爐、打鐵的鐵頭、大錘、小錘、各種鐵塊兒、馬蹄鐵、鐵釘?shù)鹊葦[滿了小院。張二流從18歲開始跟著山西晉城的一位老師傅學習釘馬掌。“當時一起學的有6個人,最后只有我學會了。”張二流回憶說。從燒制馬蹄鐵、釘子開始,再到給馬上掌,整個釘馬掌的全過程,他都學會了。上世紀70——90年代,在農(nóng)村,騾子、馬、驢、牛是干農(nóng)活、拉車的絕對主力,哪個生產(chǎn)隊都會有十幾頭這樣的大牲口,每個牲口定期都要釘馬掌,張二流每天忙得不可開交。他還因此得了一個全鄉(xiāng)“先進生產(chǎn)者”獎狀。
所謂釘馬掌,就是在馬的四個蹄子上面釘上一個與它的蹄子形狀相同、大小適當?shù)蔫F質(zhì)的馬掌。正是因為有了馬掌,我們才能聽到馬兒走在路上發(fā)出“嘚嘚嘚”的蹄聲。
“釘好馬掌的馬,它蹄子下面的釘子就像足球鞋底下的鞋釘一樣,走起路來不打滑,馬蹄也不容易被尖銳的物體弄傷。釘馬掌這個行當,看著簡單,其實學起來不容易。”張二流講起了釘馬掌的過程。首先得打制馬蹄鐵。馬蹄鐵彎彎的,上面有6個方形的洞口,是為了釘釘子用。一般的騾馬在釘掌的時候,只是由飼養(yǎng)員牽著就可以了。但是如果遇到性格比較暴烈的,就得上樁了。所謂上樁,就是用大繩子把牲口固定到一個木頭架子上,使其無法尥蹶子,也就不會傷到給它釘掌的人。
記者在現(xiàn)場觀看了釘馬掌的全過程。釘掌開始了,孫子張鑫秋在馬頭位置不斷拍打著馬眼睛,分散馬的注意力,兒子張宏偉把馬蹄子抬起來,然后把馬蹄放在一個專門的小凳子上面,用專用的刀子把馬蹄削去一層。“因為馬蹄也是不斷生長的,就像人的指甲需要經(jīng)常修剪一樣。如果長時間不修理,蹄子就會長得歪歪斜斜的,牲口就會走路不穩(wěn)。”張宏偉解釋道。
把蹄子修出一個平面以后,張宏偉把馬蹄放到自己的大腿上,拿出大小合適的馬蹄鐵,放到馬蹄上面,然后父親張二流拿出釘子開始釘。釘子不是直直地釘進馬蹄,而是事先把釘子弄彎,讓釘子從馬蹄的側(cè)面鉆出來。全部釘好后,張宏偉需要用刀子把馬蹄再修理一下,削掉多余的蹄子,使蹄子和馬蹄鐵充分地結(jié)合在一起。
“釘釘子這一步,十分講究技術(shù),得拿捏到位,一旦釘不好就會傷到馬蹄,所以這一步一般都是我爺爺親自做。”張鑫秋說。至今,他還沒有自己動手做過這一步。
作為一名90后,張鑫秋能夠傳承下釘馬掌的技藝,實屬難得?,F(xiàn)如今,農(nóng)村大都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,用騾馬干活的不多了,釘馬掌這個行當也面臨著很多困境。“最現(xiàn)實的問題就是,不掙錢。”張鑫秋介紹說。一副馬掌二三十元,一匹馬釘兩副,最多掙60元。武安倒是有幾個小型馬場,但靠這個掙錢養(yǎng)家根本不行。于是,張鑫秋的父親張宏偉從幾年前開始,找了份工廠上班的工作,業(yè)余時間,誰找上門了才給人釘馬掌。
腦袋活躍的張鑫秋,開始思索新的出路。從小看著爺爺和爸爸打鐵、釘馬掌,張鑫秋對打鐵格外感興趣。無意中,他發(fā)現(xiàn)了花紋鋼——用來制作寶刀、寶劍一類名貴器物的帶有花紋的鋼。這兩年他完完全全宅在家里,專心研究花紋鋼。他邊從圖書館借閱熱處理方面的書籍學習,邊動手實踐。“從原料選擇到鍛造、融合、修型、研磨、裝裱,我能制作出一把純手工的花紋鋼刀具。這樣一把刀可以賣到上百元,雖然現(xiàn)在還沒有賣出去一把,但我相信這個肯定行。”張鑫秋說。
此外,張鑫秋還注冊了快手、抖音等賬號,通過發(fā)打鐵、釘馬掌的短視頻,讓更多人知道這一行當。“我還去文旅局詢問了關(guān)于釘馬掌的非遺申請事項,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申遺成功。”張鑫秋對未來充滿希望。
(新武安)